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课题研究

【李镇西】​多想想,别人会怎么反驳你——写作微讲座(8)

日期:2020-10-26 09:36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3275次

我们写文章是为了证明立论的正确性。为此,我们会写出许多道理,并且找论据来论证。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论证“人必须吃饭”,会以“吃饭”能够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能够维持我们的健康状况,甚至延续我们的生命等论据(理由),来证明“人的确必须吃饭”。

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充足的论证,似乎无懈可击。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确实很“严密”。但写文章,不能自言自语。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多琢磨一下,别人会怎么反驳你?

比如,有人会反驳:“难道只有吃饭才能保证人必须的营养吗?”

你看,就这么一句话,就暴露了一个逻辑漏洞:概念不准确,或者说,用词不严密。吃饭,只是获取营养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除了吃饭,我们还要吃荤菜素菜,需要淀粉之外的其他养料。

于是,赶紧补救,把“吃饭”这个概念做个界定:吃饭,相当于修辞上的借代,其含义不只是指吃米饭,还包括了吃饭过程中其他食物的摄取。

这样一来,至少在概念上,就严密多了。

但问题还没完,可能还会有人反驳:“有的人,特别是信奉某种养生方式的人,就是可以不吃饭,却照样能够维持生命。比如辟谷,有人辟谷七天都没问题。”

反驳者说的是事实,不过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但这至少证明我们简单地说“人必须吃饭”这句话从逻辑上说还不够周延。

好,再进行补救,方法有二:要么加个状语“通常而言”,有了这样的状语作为前提,“人必须吃饭”就站得住脚了,因为这句话指的是一般情况,并没有排除特殊现象;要么在论证“人必须吃饭”后,加几句话:“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的人可以不吃饭,也能暂时维持身体机能……”等等,然后强调:“但就一般规律而言,从总体上说,人是必须吃饭的。”

这样,逻辑就更加严密了。

当然,生活中不太可能有人对“人必须吃饭”的观点如此抬杠,我这里只是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而设例。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写诬告信的家长总是赢家?》初稿写成后,我在推想:别人会怎样反驳我?我假设自己是一个“杠精”,设想了许多“论敌”的反驳。

我想到,可能会有人会质疑:“难道举报不是公民的权利吗?你批评诬告,会不会连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公民也否定了呢?”

应该说这个反驳是站得住脚的。于是,我专门补充了几句:

“必须特别声明,我这篇文章抨击的对象,不是正常行使自己权力的家长。因为举报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尤其是在倡导民主与法制的今天,每一个家长都有权利参与并监督学校和老师。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里说的“参与并监督”应该体现于一定的制度,而不应该是家长随心所欲的‘胡来’。”

这样,文章立论就相对严谨了。

又如,前段时间我还写了一篇《请不要用“摸底考试”的棍子把复学的孩子们打得晕头转向》,明确反对疫情后复学之初的“摸底考试”,因为这是违反孩子学习心理的。但写的过程中,我把自己想象成质疑我的对手:“难道教学不应该摸清学生的学情吗?”

于是我加了几句:“仅仅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做一点错都没有。教学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通过考试而摸清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知识储备,以便研究学情,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这不正符合‘教学规律’吗?”

先肯定“摸底考试”在一定意义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这基础上,我写道:“但真正的‘教学规律’必须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而‘学习规律’又必须吻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这样,我的立论基石就更加坚实了。

要知道,批判总是比建设更畅快,反驳总是比立论更容易。可以说,无论立论者写作时如何思考周密,文章出来后都很容易被人戳得“千疮百孔”。尽管我们并不能穷尽所有可能的反驳,但尽可能地堵死漏洞,十分必要。

所以,写文章的时候,应尽量把篱笆扎牢,尽量防逻辑疏漏于未然。而扎牢篱笆的主要方法,就是题目所言:多想想,别人会怎么反驳你?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