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课题研究

【李镇西】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

日期:2021-04-12 09:18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3242次

兆龙老师:

刚带一个新生班,仅仅因为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个男生,他就回家对父母说你对他有“偏见”。你说你听了他家长的转述,感到很“冤枉”,因为“上一届学生,即使忍不住动了手,学生对我依然亲近”。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对你“不点名批评”那个男生,我不了解更多的细节,无法做具体评价。读了你的来信,我最想告诉你的是,关键是师生关系。你的上一届学生,你连“忍不住动了手”,都不会影响学生对你的感情,而这个男生,仅仅是“不点名批评”,他就怨恨你了。这充分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的核心是“关系”。你想想,这个男生是刚刚接手的新生,而“上一届学生”相处了几年,二者和你的感情与信任不可同日而语,与你的“关系”显然也不在一个档次上。以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历,我多次说过,和学生关系好了,你就是骂他,他也很开心;如果关系不到位,你就是每天笑眯眯地对他,他心里也不买你的账。难怪有人甚至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是的,教育就是关系的建立。

为了避免误解,我还不得不特别说明,这里说的“关系”不是庸俗而毫无原则的人际交往。那种充满物质性和利益相关的“关系”,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有特定“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

那么,有“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指的是教师本人的真诚、坦荡,不装,不端。我们当然是教育者,但不必随时带着“教育者”的面具。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很自然地表现出我们本来就有的本色,比如童心。有时候忍不住和学生聊聊自己的郁闷,课余和学生一起玩,甚至玩扑克输了时偶尔耍耍赖——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老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其次是“平等”。高高在上的老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心。平等,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从心里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种平等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完全可以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情感上的“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同时在行为规范上自己也与学生“一视同仁”,比如和学生遵守同一规则,违反规则同样按规则处理。我曾经因下课拖堂而按《班规》处罚,学生并不觉得我有多么“高尚”而是习以为常。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再次是“尊重”。爱是不能勉强的,对于刚刚接手的学生,暂时爱不起来很正常,但必须尊重。爱是内在的情感,尊重是外在的行为。所谓“尊重”,通俗地说,就是在尽可能维护孩子的尊严,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很重要,尤其是被老师重视。在“问题学生”云集的昆明丑小鸭中学,我曾和几位被原来学校开除的男生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依恋丑小鸭中学?”他们回答说:“因为我们在这里感到了存在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存在感”,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最后是“互助”。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老师的影响和感染。教书几十年来,我真的从学生身上学了许多东西。我的好多缺点,比如爱发火、不守时等等,都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渐渐克服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陶行知也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师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民主师生关系的特征。

我们对学生当然要谨言慎行。毕竟教师的任何一个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或激励,或挫伤。但教师也是人,不可能绝对完美,谁能保证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恰当好处呢?没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自动调节”可能出现的“教育误差”

或者我再通俗点说,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亲密而充分信任的关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远方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2月7日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