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日期:2007-12-06 18:38作者:changshuqing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673次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沧州一中物理高级教师     曹琨

高考物理试卷中计算题占了45%的分值,它在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上,是最为全面而深远的。因此,一直以来,也是学生最难以开启的问题锁。众多学生总为在此拿不到分而苦恼,如何熟练开启这把锁,这需要一把金钥匙,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需要掌握开锁的技术,即解题的思路和要领。在此,为同学们提供开锁秘诀。

波利亚曾对问题和解题下了一个广泛的定义,概括地说,所谓问题,就是一个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解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作的体力或心理的行动的总称。据此从三个方面为大家传授要诀。

一、 健康的心态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物理计算题目的设计往往是以某一研究对象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下的表现为线索的,题目的设计类似于一篇描述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什么的美文,它的内容不是枯燥数据的堆砌,而是充满活力的故事表述。这足以让你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克服畏惧心理,培养自信,勇于进取。

二、 分析是解题的灵魂

分析即对题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题目信息与大脑中的贮存信息的相互沟通、相互结合的过程,是确定解题方案的根本。清晰的分析思路使解题不会陷入盲目性。

思路1:粗略审题,获取题目本身的信息,明确研究对象,准确受力分析,提炼物理模型。复杂的综合题往往包含几个过程,这就需要学会“庖丁解牛”,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熟悉而简单的过程,各个击破加以解决。分解成几个过程的依据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准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搞清楚物体运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思路2:据提炼的物理模型,反馈大脑存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物理的概念、原理、通则、方法和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及其结论等等。它们是解题者先前学习时以“模块”形式贮存在大脑的长记忆中,要通过联想和回忆提取、检索出与当前相类似的或有某种关联的模型或问题。

思路3:组织与决策。据检索的“模块”要求,再细致审题,对题目信息进行辨认、转译,对收集到的题目信息和通过联想、回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贮存信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一系列思维加工,将它们组织起来,明确解题方案。

  1、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不可伸长的轻线相连。现将轻线水平拉直,并让两球由静止开始同时自由下落。两球下落h高度后,线的中点碰到水平放置的钉子上。如果该线所承受的最大张力为T0 ,要使细线拉断,线开始与钉子的距离h至少为多大?

首先,通过审题,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研究对象:两个小球,因为两个小球及其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故只需研究其中一个小球;

     小球的质量为m, 它作平动,可视为质点,线的质量不计;

   小球的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开始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降高度h后,球以L/2为半径做变速圆周运动,受重力和线的拉力。在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然后,大脑提取、检索相关知识                                                                         

     回忆自由落体,圆周运动的模型特点及解题思路,注意事项

最后,再审题,确定解题方案

     隐含条件:线的张力最大时,小球应在最低点;突出了瞬时问题----选用向心力公式

     问题的目标:求高度 h的表达式。过程问题-----选用功能关系

、规范的操作是制胜的法宝

组织决策阶段的成果常以建立有关方程来体现。但是不规范的表述往往是导致方程表达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的操作帮助你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醒你规律应用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是避免不必要错误的有效措施。

必须的表述内容有:某过程或某时以谁为研究对象---------准确画出受力图-------确认过程或问题模型----------指出所选的物理规律--------列出表达式--------代入相关数据-------必要的讨论

可见,我们的秘诀是:

1.深入、透彻、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认真、扎实地进行全面复习,对所有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覆盖每一个知识点,不能有任何知识的疏漏;熟练掌握习题的处理中运用的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对称思维、极限思维、等效思维、假设法、图像法、整体法、特值法等);熟悉典型的物理模型。

2.良好的审题习惯

3. 规范、严谨的求解

4.要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这样,这把“问题锁”会成功解开,同学们必然会考出理想的成绩。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