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

日期:2008-01-01 18:48作者:changshuqing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115次

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

沧州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办公室主任 常树青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热门话题”。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在开设历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并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成为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评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沉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精神和学校发展实际,本文从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定位、内涵;主要特征;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与历史必修课的关系;素质教育功能等方面对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进行了深入探讨。综上所述,历史选修课、活动设计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克一定的材料和活动空间,

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获取新的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因此,通过学科知识重组和整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   历史选修课、活动   基本构思   基础教育

目前中学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热门话题”。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在开设历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并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成为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评估教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精神和学校发展实际,本文就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定位、内涵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是提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形式多样历史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历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活动、实践、创新、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既丰富了历史学科课程,又是历史学科课程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主要特征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历史选修课、活动课设

置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具有适应性的特征。其一,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活动内容要适应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形式的选择,尽量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语言注意生动、活泼。其二,历史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要适应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需要,发挥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

2具有激发自主学习的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原则,活动的主体应进行的是主动的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

3具有体现开放性的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鲜明的特征之一。其一,活动时间与空间开放,活动不限制在某节课或学校之内,而要向课外、校外开放。其二,活动内容开放,活动的具体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余地。其三,活动过程开放,要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

4具有突出实践活动的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课题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活动过程应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适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5具有鼓励创新精神的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活动的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俗望。即便是学法运用,也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6具有引导交流合作的特征。在有限的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中,选择活动内容适宜,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既团结协作又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三、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内容涉猎课堂知识的扩展和延伸部分,它涵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以及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可分为以充实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为主要目的的历史讲座、参观、寻古、收藏等活动;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主题班会等专题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讲演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地方史等活动。

()组织历史专题讲座

  组织历史专题讲座、系列讲座,是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些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热点问题产生极大兴趣,但由于教学进度、时间的限制,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通过历史专题讲座就历史教学中某一方面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挖掘和扩展。在举办历史专题讲座过程中首先应根据课堂教学反馈和学生求知兴奋点,确定讲座专题。还可以配合重要节日进行,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纪念日组织专题讲座。根据时事热点确定主题,如台湾问题、中东战争、科索沃危

机等。其次,根据确定的专题,主讲教师或有关专家,写好讲座提纲或讲稿,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专题讲座的内容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把握适当的深度。对所讲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使学生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历史主题班会

  组织历史主题班会应根据教学实际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实际确定主题,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历史素材,以备班会使用。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好主题班会整体方案。包括会场布置、班会形式、发言安排及会后小结等,以达到主题班会教育目的。

()编辑历史报刊

  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由学生参与编辑、创办历史小报、板报、橱窗、壁报等。如遇重要节日、热点问题还可办历史专刊。栏目可设历史资料介绍、历史故事选载、人物春秋、历史专题评述、史海杂谈、史学动态、读史心得等。也可以办历史连环画、文物照片等画刊。报刊要语言流畅,文字简练,还可以配备必要的图片、插图,使其形式活泼、生动。历史教师要对每期专刊或专栏所刊内容进行精心指导。要注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作历史教具

  指导学生制作历史教具是一项很有益的历史课外活动。它既能解决目前历史教具严重缺乏的问题,又可通过制作前的观察、资料的搜集、教师的讲解指导及制作期间的实践参与而加深对史事的了解。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主要包括历史挂图、历史图画、幻灯片、泥塑人物、各种模型等。此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编制教学多媒体软件。在学生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喜爱绘画的学生,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画历史人物像、历史故事联环画漫画等。让爱动手搞小制作的学生,搞历史模型、历史上的生产工具、器皿的制作,在制作中,还可以请美术老师、劳技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具制成后,应注明教具名称、作者姓名、制作日期、内容简介、资料来源、使用说明等。可以备在课堂上展示和陈列,也可在历史专用活动教室举办历史教具展,供其他同学参观、学习。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历史教具,不仅可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而且拓宽知识面,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组织历史参观

  在教师指导下,经常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和大型历史活动展。参观前老师首先要明确参观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教材、课外历史书籍的进一步理解,并开阔视野、丰富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制定参观计划,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参观记录。再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将参观心得写成短文,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参观活动进行评价、总结。

()组织考察古迹

  考察古迹,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课外活动。我国众多的历史遗迹为考察古迹提供了客观条件。一是在组织学生赴外地进行古迹考察时,要事先有周密的计划,提前联系安排行程和食宿,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二是确定考察地点和专题。如考察北京猿人、殷墟、大运河历史变迁、沧州铁狮子等。三是在进行考察中,教师要在考察前查阅资料,考察中进行适当讲解和说明,也可以请专人介绍。要求学生对考察中观察到的实物、文字材料进行简单记录。四是围绕专题写出考察报告。历史考察通过看、听、写,增长学生课外历史知识,这些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的。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把竞争机制引入选修课、活动课之中,如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专题辩论会、历史演讲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历史名人传记读后感征文等。它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应变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可采用笔试、口头问答等方式。口头问题又可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它把竞争机制纳入历史选修课、活动课,通过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组织课外阅读

  在历史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史书、历史人物传记)和历史小说。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一是在指导学生阅读史书时应把握三点:第一,注意计划性、有选择性。课外史书浩如烟海,教师要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接受水平的书目。第二,对读史方法进行指导。如怎样浏览、精读;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把握史书的内容、体例等。第三,组织读书会,写出书评,相互交流。以加深对史书的理解,并在交流中提高分析和阅读能力。二是进行分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时,要注重理清人物所处的时代、一生的功过等有关问题,并从中得出正确的评价。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历史小说时,要注意三点:其一,历史与文学的异同,有些作品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但也包括作者的夸张和杜撰。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其二,运用、引证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知识要进行辨别和考证,去掉虚构和夸张,才能引用。其三,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历史,可通过联系作用品提到的时代背景、事件等加深对所学历史事件的理解。如赤壁怀古等。

  此外,历史选修课、活动课还可以采取历史晚会、历史故事会、举办校史、地方史展览、历史电影影评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教师在选择某一活动形式时,要注意根据活动的内容确定与之相应的活动形式,同时还要注意本年级、本学校有特色的传统活动与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所选内容相结合。

四、正确处理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1、正确处理选修课、活动课与历史必修课的关系

  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与历史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学校历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学习教材历史基础知识为主,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外的历史教育活动,它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依托,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它强调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增强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途径的目的。

2、正确处理教材历史知识与课外历史知识关系

  教材历史知识是指教师在班级授课中传授的知识内容,而课外历史知识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教师在班级授课中由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只能依据教材向学生传授指定范围内的历史知识,而且对所有学生的要求相同。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则不同,接触和获取的历史知识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更高层次知识、考古信息、学术界不同观点,多学科发展史或时事热点评述内容。广泛涉猎这些历史知识,既有助于吸收、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及时获取新的信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挥,得以自由、充分、和谐、全面发展。

五、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如何发挥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

1、通过开展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不仅是学校历史教学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三大板块之一,有助于历史学科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把握,而且是历史必修课的延伸和拓宽,为培养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课堂教学会更轻松、更活泼。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机会,从而获得第一手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核中可采用ABCD等级制,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试重要参考指标,不会对学生学习形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2、通过开展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地涉猎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涉及的知识除课堂历史知识外,还有学科发展史、科技史、音乐、书法、绘画等多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形成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3、通过开展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日常生活交往能力。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除培养学生各种历史能力,诸如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归纳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人事的比较能力及评价能力,以及准确清楚的表述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更重要的表现为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诸如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为培养学生以上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收到历史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在以上所述活动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灵活性、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原则,活动设计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其一定的材料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获取新的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因此,历史选修课、活动课,通过学科知识重组和整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之目的。

  ——《中国教育创新论坛》第二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新华出版社出版,20014)注:该文20007月获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12月获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人民教育》编辑部)200111月河北省中小学历史骨干教师结业论文(本文在发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常树青)

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