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走近熟语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冯艳萍

日期:2007-12-07 17:23作者:changshuqing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64次

走近熟语

沧州市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冯艳萍

2004年高考开始,语文科《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并一直沿用至今。对于许多考生来讲,“熟语”是个陌生的概念,下面我们共同走近熟语,了解熟语。

一、什么是熟语: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等种类。其中,除成语之外的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也称俗语。

成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类,是熟语中定意定型、言简意赅、风格文雅的四言习用固定词组。成语的使用需要注意感情色彩、适用范围、语境等方面。

谚语。谚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意深广的固定短语。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三大类: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如“不怕慢,就怕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二是反映生产经验的,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勤地不懒”、“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当然,也可举出一些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谚语,如“八字命成,由天不由人”、“枪打出头鸟”、“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谚语便逐渐被遗弃,直至消亡。

格言。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语。语言多文言成分,趋于书面化。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有志者,事竟成”、“腐木不可以为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而“笨鸟展翅飞,总有飞到时”、 “稀泥扶不上墙”,语言趋于口语化,为谚语。

惯用语。惯用语是熟语中较为特殊的成分,特点鲜明。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为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的互相推来推去;另如“穿小鞋”、“演双簧”、“挖墙脚”、“挤牙膏”、“跑龙套”等等。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虎”、“挂羊头,卖狗肉”。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有的中间就能嵌入其他成分,如“敲(别人的)竹杠”、“泼(他的)冷水”。有的不局限于三字格,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活马医”、“一回生二回熟”等。

歇后语。歇后语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一部分谜语)。分前后两部分,前后为引注关系。前部分用物事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譬喻,像是“喻体”;后部分对前部分加以判断、推理或解释,亦歇后语的宗旨所在。前后互相映衬,既明了理,又构成优美的艺术语言。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打破砂锅——纹(问)到底”、“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铁公鸡——一毛不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

由于歇后语的特殊表达作用,使得它的运用十分广泛,譬如《毛泽东选集》里的许多政论文章就有大量的歇后语。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这就说明,歇后语的运用不仅要考虑语言环境的庄与谐,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说话或写作的目的,看读者对象。

二、熟语的特性:

稳定性。熟语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有稳定的特点,一般不能乱加改动,不能望文生义,必须整体把握,既搞清字面意义,又弄明白其比喻意义。当然,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为某一表达目的而活用熟语者又当别论,如“我们现在要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一个‘四面倭歌’”。

继承性。这种继承,不仅来自中国,而且来自国外。如格言“学者的美德是谨言慎行”来自印度,“清水流深”来自英国,“时间是个多情种子,它永远说老实话”则是意大利格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生来是爬的就不会飞”、“宁做聪明的傻子,不做愚蠢的智人”就分别来自《圣经·旧约全书》、但丁《神曲· 炼狱》、高尔基《鹰之歌》、莎士比亚《第十二夜》。这些外来熟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交际的发展。

创造性。历史在发展,语言在变化,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生活实践中,会涌现出大量的新熟语。如“多快好省”、“五讲四美”、“同心同德”、“与时俱进”等,成为熟语宝库中的新鲜血液。

三、对《考试说明》的理解:

《考试说明》将“成语”改为“熟语”,使《说明》概念更科学,命题更生动,如“一来二去”、“不尴不尬”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将“成语”改为“熟语”,扩大了考查范围,使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近生活实际。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