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入境解诗意
沧州第一中学 程立颖
许多古代诗词作品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能传达给读者无限美感,这不得不归功于移情的作用。所以,移情入境,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同时也能传达给学生一种美感,并使他们学习借鉴,去创造更富有情趣、更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移情,顾名思义,就是移人情于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它是人们在观察客观外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东西,使他们也能像人一样能思想、有感情。它是人的意识对于客观外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移情现象首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表现在作品中,则成为一种艺术手法。
移情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其普遍的。如高兴时,山欢水笑;愁苦时,云惨月愁。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古代诗词中的许多优美意境就是人们这种再创造的结果,它传达给读者双重的美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识别苦,不遣柳条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移情现象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审美活动,它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联想。某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质特点与人的某一特定的情感相契合,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产生相似的联想。要注意的是,移情是不能离开景物的特征的。如夜莺的叫声与人的歌唱相似,杜鹃的啼声猿的叫声与人的哭泣相似,在风雪中盛开的梅花挺立的青松与人的傲岸品格相似,这些情况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联想,就会产生如下的移情现象:“夜莺在歌唱”,“杜鹃啼血猿哀鸣”,“天寒犹有傲霜枝”,“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一方面表现在诗词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托物言志。如同样一种梅花,在陆游笔下的和在毛泽东笔下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陆游笔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是那样孤寂、孤芳自赏、洁身自好,这是陆游自身的写照;而毛泽东笔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梅花,是那麽乐观、坚强、谦虚,这是革命战士崇高形象的化身。同样是咏蝉,虞世南和骆宾王笔下的蝉也是各具特征,代表了各自的形象。
影响人的移情作用的第二个因素是人的心境。心境属于感情的范畴,是在某一阶段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个行为的一种情状。心境不同,对客观外物的感受不同,移情也就不同。拿花来说,在心情愉快的宋祁看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红杏开得多盛多美啊,就像一个活泼泼的少女,是那麽热情、妩媚。可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忧国伤民的诗人杜甫眼里,那花却因“感时”而“溅泪”,他怀着悲哀的心情来看花,花也给抹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山,辛弃疾《贺新郎》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是姜夔《点绛唇》词却道“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分析《琵琶记》中蔡伯锴和牛氏中秋赏月,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言言欢悦;出于伯锴之口者,字字凄凉。”这是什麽原因呢?李渔说“所言者月,所寄者心。”正是心境不同,月亮也就染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了。人在生活中,对于事物的情感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因时因地而异的,因而所怀的心境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由心境产生的移情现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采的。
无论是由联想还是由心境产生的移情现象,它都表现为以人来观照外物,寄主观情于客观景,意与象通。从移情现象进入特定的情境,自然能把握住诗意,它是我们解读古诗词,体味作者情感的一把钥匙。
其实,了解移情现象的作用还不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意,它同时能使我们通过这种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成果创造出更优美、更生动、更富于情趣的艺术形象来。
(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2005年第72期)
• 现代文阅读有关修辞题答题方法指导2008-06-19 17:27
• 如何猜测词义2008-06-19 17:26
• 密切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008-06-19 17:23
• 高中英语阅读课策略初探2008-06-02 13:01
• 名师谈语数外冲刺技巧 调整心态少做题多看书(图)2008-05-18 13:26
• 试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的原因2008-04-25 07:54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