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的原因
常树青 办公室主任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论文摘要: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
个论断高度概括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本文试论从近代天皇制的建立、明治维新军事
改革的局限性、军事经济(即军事工业)膨胀,以及对国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实行扩张等方
面简要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原因。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政治基础、
前提条件;日本近代天皇制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消除,
这种“富国强兵”的军事改革很快演变为一要赤裸裸地军国主义路线;明治天皇政策在改革
近代军队的同时,对日本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封建武士阶层进行了改革,成为日本军国
主义形成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取消封建武士同时,明治政府为达其“富国强兵”的目的,加
强军国主义教育,宣传封建武士道精神,为其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日本军事工业畸形
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准备了物质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日本军国主
义形成是明治政府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反抗斗争和对外扩张侵略政策分不开的,二者交织在一
起,起着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作用。
从以上六个方面我们分析和考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和日本特定的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到日俄战争后基本形成,在第一、
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顶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基本消亡。但是,日本少数帝国主义分子
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妄图篡改历史本来面目,企图使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这是值得
警惕的。因此,探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原因,对重新审视历史,开拓未来有其重要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军国主义 形成原因 经验教训 日本
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日
本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本文试从近代天皇制的建立、明治维新军事**的局限性、军事经
济
(即军事工业)膨胀,以及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实行扩张等方面简要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形
成的原因。
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政治基础、前提条件。
日本近代天皇制有
其形成的历史过程。首次使用“天皇”的名称始于公元607年日本派到中国隋朝使节所带的
国书上,其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隋书东夷传》),后来逐渐形成天皇的绝对权威。
天皇在奴隶时代是最大的奴隶主,在封建社会是大农奴主和封建领主。自公元12世纪末,随
着幕府统治的形成,天皇大权日渐衰落,成为王权的一种象征,直至明治维新前夕,天皇不
过相当于小诸侯的地位,所辖范围只占封建领地的千分之一。到明治维新前,改革派武士为
了推翻幕府统治,提出“尊王攘夷”等口号,重新打出拥戴天皇的旗号,经过激烈的国内战
争(戊辰战争),重新建立了天皇制的明治政府,天皇又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财富急剧增加
,其财产远远超过了日本最大的财阀。1868年,天皇只有金钱500两,到1881年达到132万日
元。1896年上半年三井财阀所属工业收益达170—180万日元,而天皇这一年收入的利息就达
160万日元,可见天皇在全国经济上占了绝对统治地位。
明治政府建立后,近代天皇制基本确立。接着,明治政府通过明治维新采取的富国强兵之策
,使日本迅速走向近代军事化,为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开辟了道路。特别是1889年颁布了《日
本帝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日本君主立宪政体,赋予了天皇专制君主权力,内阁只对天皇负
责,陆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给军人以殊荣,更加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色彩。日本近代天皇
制是在明治维新改革中逐渐确立的,
它实行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疯狂进行侵略扩张的内外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起了决定
性作用。
二、明治政府进行的改革等对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提供了军事条件。
日本近代天皇制明治政府,为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它消
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军制,建立了近代民族独立国家的常备军和军事警察制度,对日本摆
脱民族危机,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建立的近代军事国防是资产
阶级性质的,又是作为加强近代天皇制国家机器的重大措施,因而对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不外
是专政工具,再者它除了对付欧美列强以外,还有充当向亚洲扩张工具的一面,而且,随着
日本资本主义形成的发展,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消除,这种“富国强兵”的军事改革很快演
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
明治维新军事改革内容表现为:改革旧的军事制度,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和警察制度。为达到
“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建立和扩充近代化军队。1871年,发布建立近卫军法令,组成1
万
名专门保卫天皇的卫队(亲兵),接着仿西方军制,着手建立常备军,1873年1月颁布“征兵
令”。同时,不仅取消了武士在军事上的垄断权,还于1872年颁布《枪炮取缔规则》和1876
年《废刀令》,解除人民武装以防人民反抗。岩仓具视就此评论说:“盖令政府赖以建立重
大之威权者,实因手中握有海陆军,并使人民无寸铁尺兵所致也。”1873年日本军队平时编
制有31000多人,战时编制146000多人,海军初建时有军舰17艘,排水量共135000吨,到19
世纪90年代,陆军已有53000多人,预备役256000人,海军建立起近代警察制度。1868年在
东京建立府兵制,1871年10月起全国府兵称“逻卒”,东京有3000多人,担任警察任务,这
是日本近代警察的开端。封建武士出身的川路利良成为近代日本警察制度的“鼻祖”。与此
同时取消了由封建武士充当警察的特权。警察是军队的辅助力量,是明治政府镇压国内人民
、强迫人民纳税,以及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暴力工具。它是日本军队对外扩张时,在国内起
了严厉镇压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反动作用。
三、明治政府对封武士阶级改革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提供了侵略扩张的工具。
明治天皇政府在改革近代军队的同时,对日本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封建武士阶层进
行了改革。封建武士一直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在日本对内镇压、对外侵
略过程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以明治维新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封建武士阶层
从形成到明治维新以前(公元10世纪——1868年)。公元10世纪,日本封建庄园形成的时候,
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日本封建领主为保卫自己的庄园,防止农民从土地上逃走,就以封
建的宗法制形成组织家兵,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这是武士阶层的起源。开始时,并未形成
统一的势力,而只是在各地以封建庄园为中心,以分散的大小武士集团的形成出现。到德川
幕府
时期,把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不能
通婚等。士(武士)是第一等级,即统治阶级,在德川时代约有40万人,连同家属共200万人
以上,占19世纪中叶日本总人口的6——7%。武士分为上层和下层,武士上层(旗本)享有特
权地位,担任国家要职,从自己的领主那里获得土地,收入最多时每年达10000石米数额的
收入,而下层武士只领得小块土地,还部分地得到从领主那里领来的津贴,年俸30——100
石
的口粮。到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使等
级制度和武士阶层也发生了分化,表现在:个别富有的市民通过赎买渠道成为武士;另一方
面武士也开始经营工商业。在19世纪初,江户的200个商人家族中,其中有48个家族出身于
武士阶层。而大部分武士因生活贫困而成为高利贷的债务人。1789年将军虽颁布一项法令,
规定1784年以前武士的债务一律取消,并减轻以后债务的利息率,但仍不能挽救武士破产的
趋势。武士破产后成为“浪人”或无业的武士,形成和统治阶级相对抗的一种势力。19世纪
中叶以后,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迫使日本打开国门,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加速了日
本封建势力的解体,使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侵略者的行为不但激怒了人民,而
且也引起了下层武士的反抗。大批的封建武士由于开国后生活无着,在“攘夷”的口号下大
搞行刺等恐怖活动。如1862年西南藩的武士杀死英人查理逊。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矛
盾的激化,在封建武士当中形成改革派,终于在19世纪中期形成“倒幕运动”,改革派在长
州藩组织了称做“诸队”的卫队。其中突出的是高杉晋作组织的“奇兵队”(以武士和富裕
农民为主),在推翻幕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最后推翻幕府帮助天皇建立了明治政府。第二
阶段,明治维新以后直至武士阶层的瓦解。明治政府对武士阶层进行改革,取消武士特权,
称一般武士为“士族和卒”。还废除了武士佩刀带剑制度,通过征兵令取消其垄断军事的特
权。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解散武士阶层。1872个,士族和卒户主为425872人,家属1515414
人,共1941286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下层武士。政府通过削减武士的俸禄,将武士的禄米改
为货币,将货币俸禄的现金支付改为发行公债等一系列手段解除了封建武士的财产特权,这
样武士成为单纯的阶层宣告瓦解。它取消了封建势力的残余,成为明治维新后资本原始积累
的手段之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也促成了武士阶层的两极分化,使大批的武士成
为“浪人”、失业者、下层贫民。武士由于特权的剥夺,又不适合于工作,导致在批失业。
照其想法,挽救他们的方法就是战争,战争将会挽回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发动战
争对外侵略,这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而被天皇制政府所利用,成为对外侵略的工具
。
四、明治政府加强军国主义教育为日本军国主义形成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取消封建武士同时,明治政府为达其“富国强兵”的目的,加强军国主义教育,宣扬
封建武士道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怪胎”,是近代天皇政权为维护
自己的统治,将日本近代教育变成了自己驯服的工具。它从舆论方面作了准备,加速了日本
军国主义的形成,使其带有疯狂性、野蛮性。明治政府1879年颁布《教育敕语》,进一步加
强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对普通人民进行军事教育。1886年颁布《学生令》规定对师范学
生、小学生进行“国民的武勇思想教育”。另外,天皇政权还以“神道”为国教,用宗教进
行军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另一形式是向日本军队(皇军)灌输封建武士
道思想。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要求把天皇做为“活神”来尊崇,还
特别强调武士道精神,认为军人在于“忠诚”、“勇敢”、“服从”。武士道是天皇制军国
主
义的灵魂。所谓武士道,本是指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后在封建领主形成时,在武士集团
内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它后来被明治天皇政府所利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
精神支柱。它的内容包括:第一,“忠节”,封建武士效忠主君,“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家臣对主君盲目服从,一旦发生战事,要以为主人献身为荣;
第二,“武勇”,封建武士必须练艺,以杀伐为己任,勇于为主子卖命,且要勇于自杀,“
剖腹”被看作是武士“忠节”、“义烈”的表现。是武士道精神的最高体现;第三,崇拜日
本军刀,把其看作武士道精神的物质体现,是武士的“灵魂”,宣扬军刀不见血不算真正的
战士;第四,强调宗教迷信,必须敬神信佛;第五,强调“视议”,形成一种等级的黑帮式
的纪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被明治政府加以改造和利用,将主从关系改为效忠天皇,在军队
中大加美化,冒充为日本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强加给广大士兵和人民,在对外扩张中起了
非常反动的作用,后将法西斯主义和封建武士道精神相结合,成为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
五、日本军事工业畸形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准备了物质条
件。
幕府末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尤以使用进口机器进行生产的军工企业特别突出。幕府和各藩的
军事工业主要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因加强防务需要而兴办起来的。佐贺藩在1852年设立“清
炼所”,研究枪炮制造等军工技术,1864年进口机器造出新式大炮,1865年造出第一艘国产
轮船。萨摩藩1855年建立船坞,成为建造西式舰艇的开端。到此时几乎各藩都兴建了军工、
造船企业,直接用于军事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维护各藩政府。幕府采用西方制造技术在18
50
年。1850年在江户湾汤岛建“大筒铸立场”;1864年在关口建“铸铁所”和“火炮制造场”
。另外,幕府还经营造船场,1863年在神户建“海军造船所”。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优先
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使军工迅速膨胀,畸形发展。为了达到“富民强兵”,加强国民经济
军事化的目的,政府首先接收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企业,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不
断加以改造、扩充、创新。1868年4月,接收幕府的“关口制铁所”,创东京炮兵工厂,到1
875年已有火药、铸造等六个车间的规模。1870年接收“长畸制铁所”,迁至大阪炮兵工厂
,专门负责生产、修理火炮。1871年接收水户藩办的“石川岛造船所”办海军兵工厂。到18
85年前后,陆海军工厂大体整编完毕。陆军的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和海军的海军兵
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成了国营企业的中心,在扶植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为军国主义的形
成方面起了主导作用。明治政府在1880年实行“民营官助”的方针,即政府把国营企业廉价
处理给私人经营,直接对私人资本实行国家扶植和保护的政策。但军事工业不在其中,从此
可以看出政府对待军事工业所采取的态度。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是以军事工业为基础和优先
发展的,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和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不可分割的,所以,军事工业发展从一开
始就带有军国主义的性质。
六、日本军国主义形成是与明治政府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反抗斗争和对外扩张侵略政
策分不开的,二者交织在一起,起着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作用。
明治政府对内政策(对内镇压本国劳动人民的反抗):由于明治政府在土地问题上改革的不彻
底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在全国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据统计,在1868——1877年十
年间,发生了200次左右群众性农民起义,有时参加的农民多达30万人。但是遭到政府的
残酷镇压。政府改革也损害了封建武士的利益,引起下层武士反抗。1877年4月,萨摩藩武
士暴动,就带有反对近代天皇制度的性质。其中著名的是19世纪70年代,由改革派武士阶层
出身的著名人物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领导的“自由民权运动”,后来逐渐形成全国性的思
想政治运动,但是遭到政府的镇压。政府1887年12月颁布“保安条例”,禁止秘密结社、集
会,据此法一次驱逐了570名对政府不满的人士。在1889年,据最富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普鲁
士宪法为蓝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为日本的军国主义化提供法律根据,也是作为
对“自由民权运动”的回答。明治政府对内政策还表现在对工人运动的疯狂镇压方面。日本
军国主义由于不断侵略扩张,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灾难,在日益走向军国主义化过程中
,日本的工人阶级逐渐觉醒。1897年,共发生罢工32起,人数达6300多人。1906年,大凑军
工厂、东石川造船厂、大阪炮厂先后进行罢工斗争。这些官办军工厂的罢工,直接打击了日
本军国主义的锐气,但引起明治政府的疯狂镇压。1901年,以“大逆事件”为借口,处死幸
德秋水等12人。1911年12月片山潜组织了东京城市运输工人的大罢工。警察当局把罢工的领
导者逮捕,将工人罢工镇压,但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仍日益高涨。
明治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侵略、扩张。其矛头首先指向朝鲜。1876年迫使朝鲜与之签订不平等
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控制了朝鲜,到1910年正式吞并了朝鲜,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
地。其次是对中国的侵略,通过中日战争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并通过辽东半岛的退让猎取
3000多万两赔款,加上《马关条约》给日本的战争赔款共计2万万两,这对日本军事工业的
发展,对外扩张起了很大作用。中日战争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
扩张表现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上,它是为争夺南库页岛而引起的。日本的胜利不但
使日本夺得了领土,而且使日本军国主义最后形成。但是它给日本也带来很大不利影响,战
争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它的国家债务由6亿日元增加24亿日元,在战争中耗损了近2
0亿日元的军费开支。
日本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疯狂扩军备战。1896年政府通过一项军事法案,规定扩大海陆
军并加强军事工业生产。预定把陆军由7个师团扩充到13个师团。海军方面从8万吨排水量扩
充到27万吨。中日战争后,军费支出比战争前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全部国家支出的50%。
日本的对外政策,从根源上说是同掌权的封建武士出身的人物分不开的,在战争中封建的武
士道精神也起了及其反动的作用,崇尚军国主义,以杀伐为荣,在中日、日俄战争中死了
数以万计的人民和士兵,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甲午战争中,曾征兵17万多人,战费支
出22500万日元。日俄战争中,更扩大征兵108万人,战费支出171600万日元;1894年,日本
国民每户纳税平均额为13日元,1904年增至31日元,1908年更增至57日元,这些激起国内劳
动人民的强烈反抗,在亚洲每侵略一处,也激起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这样日本军国主义在通过对国内劳动人民的镇压,国外一系列侵略扩张,终于形成了日本军
国主义的帝国主义特征。
从上面六个方面我们分析和考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和日本特定的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消亡
的历史过程。日本军国主义的帝国主义特征亦是如此。它到日俄战争后基本形成,在第一、
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顶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基本消亡。但是,日本少数帝国主义分子
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妄图篡改历史本来面目,企图使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这是值得
警惕的。因此,探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原因,对重新审视历史、开拓未来有其重要的历史意
义和现实意义。——撰写于1991年10月
• 解读2008年地理考纲,科学进行高考备考2008-04-25 06:37
• 政治学科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策略及方法2008-04-25 06:32
• 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六重”2008-04-25 06:24
• 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00种2008-04-23 08:52
• 教师笔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2008-04-22 22:15
• 如何当好班主任2008-04-20 21:39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