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善用句型,异彩纷呈

日期:2008-06-19 17:31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40次

善用句型,异彩纷呈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  程立颖

一篇优秀的作文,丰富的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灵活多变的句型也尤为关键。要想使文章摇曳多姿,精彩不断,巧用句子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巧用短句

短句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明确,读来铿锵有力

如:(1)三十万,三十万条生命,三十万条人的生命被屠戳在了六朝古都,繁华金陵。

反复和递进形成的短句强调了日军暴行令人发指。不说“南京”而换成了“六朝古都,繁华金陵”,就与“屠城”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若写成“三十万条生命被屠戳在了南京”就缺少了那种凝重、悲愤的情感和意味深长的表达效果。

2)笛声,凄凉,哀婉。你的信念破碎了,撒了一地,光怪陆离的。

短句的运用加强了破碎、割裂感,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意境。

二、善用整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包括排比、对偶及其他相近的成组的句子。整句的优点是结构整齐对称,音节和谐,可以渲染气氛,加强语势。

如:(1)有一种声音,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对大海激起的“心涛拍岸”。面对大海,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

在叙事说理抒情时,穿插一些整句,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情感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会给人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2)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你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你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巨人。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您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至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位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您还看到了开始纯真后来变得麻木的儿时好友闫土。

排比句、对称句的使用文段具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和谐畅达,如风行水上。

三、会用变式句

写作时不能老用陈述句,否则就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变式句式,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如:(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定语后置,起强调作用,强化了祥林嫂悲惨的处境)

2)爸爸在车窗口向我们挥手告别,妹妹突然追上去喊道:“给我带一本英汉词典,精装的。(正常语原则不易表达追赶的情境、急迫的心情)

四、引用名句

名句的内容广泛,可以是诗词题赋,也可是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引用名句,既使文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又能增强哲理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展示了写作者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如: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惭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作者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五、多用哲理句

哲理句使句意深刻,耐人寻味,能增强文章的意蕴,展示作者的思考深度。

如:(1)不是一切弯曲都代表柔弱。(告诉人们辩证地看问题,一时的弯腰低头退让更能显出这个人的强大)

2)没有人能为你撞响昨日的钟。(比“时间一去不复返”更耐人寻味)

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揭示痛苦根源,指明人生方向)

六、能用问句

具有修辞作用的问句是设问和反问。设问激疑,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启发人思考;反问增强了不容置疑的语气。

如:(1)可曾见过,沧桑褪色的万国建筑群?可曾赏过,阳明山的锦筑春花?可曾听过,爵士乐的错杂鼓点?可曾品过,青藤阁的浓音花茶?如果倏然抹去那些杂体,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单一、多么可怕啊!我说,杂,就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2)有一位同学这样阐明纳谏的重要性: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对于几个反面、正反事例的反问,加强了事实的不容置疑,气势贯通,不可遏抑,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3)幸福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吗?是恬静悠闲、无牵无挂吗?是高朋满座、儿孙绕膝吗?我说:幸福是……

激起疑问,引人思考,经过比较,明确认识。由此,作者的观点凸显出来并得以强化。

以上仅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且极富表现力的句型,在作文中巧用这几种句子必能增强文章表现力。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0期)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