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学习方略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常树青
善于观察、发现、归纳、提炼和总结是同学们自主学习,锻炼思维,不断探索,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对教材中隐形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就是实现上述途径的重要方法。所谓隐性知识(也叫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这类知识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如把握不好,会造成同学们知识结构的欠缺和在考试中失去很多不该丢掉的分数,因此要求同学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教材中隐性知识点的挖掘、归类和掌握,不断探索其规律性,形成完整、缜密的知识结构,力求做到夯实基础,取得优异成绩。
一、教材目录标题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隐性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这就明确告诉同学们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 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教材文字叙述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隐性于文字表述技巧上。因此在学习中,对教材的每句话都要认真推敲,把握教材知识中的连接点,以便更加准确理解教材。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定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 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三、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课本插图,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形成了学生很多容易忽视的隐性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出席巴黎和会的“四巨头”,就增加了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位于伦敦郊区的马克思墓就表明了安葬马克思的地点。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 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的不同译法《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性知识不可忽视。
四、教材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中国七大古都名称的变迁,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末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为两个独立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标明了协约国、同盟国参加一战的具体时间及主要中立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教材注释中的隐性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是学习和考试中出题的重要部分,一些出人意料的试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高考题关于对哥伦布不同的评价问题等。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如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世界史中关于辉格党、托利党的来历,闪电站、世界格局、全球化的概念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六、教材理解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曾参与对日作战。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欧洲对拿破仑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七、跨年级或教材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点就是隐形于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 国鼎立一节;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一册战国的司南放到二册宋元文化中讲;一册唐时的华侨放到了二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讲;中古史上的虎门销烟摆在了二册近代史的开章讲。南斯拉夫前身、建立与瓦解的内容隐形于教材内容、图片和注释中。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特别注意掌握跨教材的隐性知识。
八、教材中《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中的隐性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历史学习中的综合性趋势日趋明显,学科交叉,文理综合已成为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历史教材中引入了《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件的名称按该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进行了中英文对照,其中体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上海在高考改革中率先考查了有关中英文对照历史知识,目前高考也已出现类似题型,因此在学习中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如历史人物:马可.波罗、伏尔泰、马克思、丘吉尔等;历史事件:启蒙运动、十月革命等;历史文件:人权宣言、凡尔赛和约等;此外还有历史集团|:神圣同盟 、国防联盟;会议:巴黎和会 、亚非会议;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
九、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隐性知识
大事年表中的隐性知识隐蔽于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的重点,但由于教材编排角度不同,造成了很多隐性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止 于1912年,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没有结束年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1919年3月至8月,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华盛顿会议召开起止时间为1921年11月—1922年2月。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表明确的知识点。教学大纲规定不作为重点内容掌握的“阅读课”,但有很多“阅读课”中讲到的重要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列入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中,这样的隐性知识很多,在此仅举一例加以说明。如一战后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大事年表中所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18——1922)”;“朝鲜‘三一’运动(1919.3.1)”;“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20——1922)” ,而这就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十、各种参考书中的隐性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与各册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及同学们购买的各种学习复习资料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的隐性知识更多、更深、更广,在学习和考试中应用更加广泛。有的知识点,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而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大纲上未要求,课本上未提到,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的。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如意大利的统一,课本交待的外来势力中没有说西班牙,教参补充了西西里王国是西班牙的属地。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总是出现在棉纺织部门等。地图册中大量的地图有的是教材中没有的,如“国际联盟及其委任统治地”等;有的是对教材中地图的整合,如“英联邦的演变”等。目前很多情况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特别是应试的需要,各种学习复习资料对教材进行的知识容量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增加了大量的“既在教材之外又在教材之内”的知识。各种历史复习资料中事例更是种类繁多,不再一一例举。同学们不认真阅读和学习是难以应对的。因此同学们要通过深刻领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读读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掌握各册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充分消化购买的各种学习复习资料,做到拓宽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古文中的美丽“瞬间”2007-08-07 21:16
• 高考句子重组分类摭谈2007-08-07 21:13
• 高考散文阅读开放性试题初探2007-08-07 21:11
• 高考仿写题分类解析2007-08-07 19:28
• 谁持彩练当空舞2007-08-07 11:13
• 高考诗词“情感”题分类解析2007-08-07 11:06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