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课题研究

【李镇西】 怎么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上)——写作微讲座(10)

日期:2020-11-09 08:33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4439次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波澜起伏”,其实生活中大多数发生的事都很平淡。但既然我选中了某件事来写,说明这件事不那么平淡。所谓“有故事”,很多时候就指的是“有情节”。

但如何把“情节”写好呢?

有时本来很生动的一件事,一写出来就平淡无味,连自己都不愿意多看。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安排叙事的顺序。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写作中善于安排结构,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如果不会安排结构,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可能会被写得一马平川。

说到“曲折波澜”,总会想到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包袱”。问题是,有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包袱”,怎么办呢?

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写记叙文有‘顺序’‘倒叙’和‘插叙’三种方式。”一般人认为,只有先说结果的倒叙(让读者产生悬念:“为什么会这样?”再回头写事件的起始和经过),才能让故事曲折。

1988年7月,《中国青年报》曾发表我写的一个女生自杀的长文。我写作时就是用倒叙的方式,一开始便写道——

宁小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欣然叩开死亡大门的同时,会给人间留下一道难解的人生方程式。

应该说,她走得格外从容而坦然。有她自杀前一天晚上写的遗书作证:“我明天早晨要去远行,悄悄地、默默地、自由地。”

应该说,她去得相当冷静而周密,有她半年前一则日记作证:“昨天,我给一个同学写信,撒了个谎,让她替我买二十包磷化锌,我的生命仅值四毛钱,比小老鼠强不了多少,但我很愿意,也很高兴放弃它。我将快乐无比!”

但是,面对她那安详的遗容,人们还是惊呆了!

──因为,她只有十六岁!

──因为,她是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

……

读者一下就被这个悲剧所吸引,并情不自禁地会想:“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我就顺着读者的心理,写死者的成长经历,展示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情况,披露她的日记片段,让人们直接倾听其心声,这样一步步揭示她走向绝路的原因,并剖析教育的责任:“脱离心灵的教育,只能使学生精神窒息。”文章结尾我明确指出:“看来,悲剧的确不仅仅是宁小燕的,尤其是心灵的悲剧!”

本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除了这个题材本身发人深省并容易引起关注之外,和我叙事的结构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不过,并非“倒叙”才能让故事显出曲折起伏。有时候如果先说结果,文章恰恰会索然无味。而有时候如果遵循事件本身的流程,忠于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的故事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眼睛近视得厉害的书生,一天他去买东西,到了店铺却发现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他模模糊糊地看见门板上方贴着一张告示,却看不清写的什么。于是他吃力地爬上柜台欠起身,几乎全身都贴着门板了,终于看清告示上面的一行字:“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

这个故事我给许多人都讲过,每次讲的时候,开始听的人都很平静,但讲到最后一句,大家都会爆笑。按说这故事本身并没有“包袱”,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有意外的“包袱”?

其实,最后的抖出来的“包袱”是由我的叙事角度产生的,这个角度就是书生的角度。这个角度,就不是先说结果,而是按照书生本来的感受变化说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换成掌柜的角度讲这个故事,先把结果说出来,效果会怎样——

古代一个掌柜装修了铺面,暂时停业。他怕顾客弄脏衣服,便在门板上告示:“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但第二天某书生来买东西,见店门没开,又看不清告示,便吃力地爬上柜台看,结果把油漆弄了他一身。

这样“倒叙”,是先说结果(店铺装修,油漆弄脏书生衣服),再说原因(书生近视),效果是不是就远不如前面那个叙事角度?

平时,我们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不妨先琢磨一下,怎么安排故事叙述的角度和顺序,才能让写出来的故事更加生动?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